疾病表型组的研究进展最终决定了我们能否实现精准医学的个体化治疗目标。
青春点亮梦想,奋斗砥砺前行,未来的大门已经向你们打开,请尽情书写属于你们的人生新篇章,勇担时代使命,传承创新卓越。2020年对于全人类来说,都是不平凡的。
我们常说的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就是对医者仁心很好的表达。纵使医学再怎样飞速发展,依然有我们未知的身体基因密码。不久前,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中,复旦上医共有9名个人、2个集体获得表彰。复旦的医学生要具备人文情怀。古往今来,医者都是科学技术与人文精神结合的典范。
三是要涵养人文情怀,以仁心仁术传递医学的温度。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是百年来全球爆发的最严重的传染疾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遭遇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阮根泉男 1933年4月生1949年11月参军。
1948年7月到上海第一医学院长期从事微生物学技术工作,期间1952年9月至1953年11月参加抗美援朝国际医疗队工作,获得表扬和物资奖励一次。荣立二等功二次,三等功一次。纪念章是给我的荣誉,更是给我战友们的,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共产党员一定要记住这一点。1954年复员,1956年考入华东师大学习。
1952年12月到复旦大学外文系工作。荣获徐汇区先进专职人民武装干部荣誉称号三次。
1992年受国务院表彰为有突出贡献者,并发给政府特殊津贴及证书。1955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先后任病房、手术室、婴儿室护士、护师。曾任全国光学显微镜集光学仪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上海第一医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基础医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
徐宝江男 1938年1月生主任科员。1950年10月2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拉开了抗美援朝战争的序幕。1957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3年3月参加朝鲜反美战争,1953年8月至1954年8月志愿军四分部303野战医院工作。
历任上医大党办、统战部、机关党总支副书记、上医大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总支书记等职,1991年7月退休。他这样回忆自己在朝鲜战场上的日子。
后来离开部队时,连队战士们都来送我。1953年1月随部队回国,在部队任护士兼教员。
顾月娟女 1929年8月生1950年3月参军。回忆往事,感性的袁美英更多的是怀念,我们现在已经年纪很大了,一听到抗美援朝,就很想念那些老同志。1953年10月至1955年10月西南体育学院专科毕业。先后在上海卫生干部进修学院、上海市卫生学校、上海市半工半读卫生学校任学生科科员,团总支书记等。1991年受国务院表彰为有突出贡献者,并发给政府特殊津贴及证书。1950年11月随志愿军二十六军赴朝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参加过二次战役及平金滩阻击战,1952年8月荣立三等功一次。
曾参加晋中、运城、临汾、太原、扶眉、兰州等战役,在太原战役中立三等功一次。后来,这支医疗手术队用自己的方案救助伤员,连截肢都没有发生,改变了他们的看法,认为我们技术过硬,也很勇敢。
1958年至1960年在苏联莫斯科俄罗斯加盟共和国X线及放射学研究所进修。在复旦,有25位特殊的老人,获得了由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
1950年11月至1952年5月赴朝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先后调任志愿军二十七军任干部教导员团文书、教员等职。10月25日是重阳节,也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日。
谈及战场往事,谢大业难掩自豪。战场上,他一度与部队失去联系,3天里靠吃冰雪和两个冻土豆终于追赶上部队,后来却因吃多了炒面险被撑死。回国后,她历任上海第一医学院医学系总支副书记、学生总支书记,附属妇产科医院总支书记,附属华山医院党委书记,一直坚守在医疗管理的岗位上,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她对医学学子提出了期望,希望大家珍惜这个时代,继续发扬救死扶伤精神,为祖国人民的健康做贡献。荣立三等功、四等功各一次。
1951年4月在战场加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制图:实习编辑:边欣月责任编辑:李沁园。
1956年3月参军入朝,先后任志愿军21军61师182团侦察排侦察兵、副班长等职。荣获朝鲜参战纪念章、和平纪念章各一枚。
1958年8月随军撤到山西忻县。1974年在复旦附中教书,长期担任高三毕业班语文教学工作,1987年被评为上海市第一批中学高级教师。
病榻上的曹宠微笑着说。1955年5月随部队回国后到地方工厂、医院任药剂师、药剂科副主任等工作,曾任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分部离休党支部副书记,曾获上海市教卫党委离退休干部四好党员等称号。1952年3月回上海后历任上海市卫生局党组、局长室机要秘书,上海中医学院统战部副部长、党委委员,上海第一医学院医学系总支副书记、学生总支书记,妇产科医院总支书记,华山医院党委书记。1981年10月加入九三学社。
获连嘉奖二次、排嘉奖一次。1969年6月转业到上海纺织第三医院任药剂师、药剂科副主任等职务。
1952年7月随志愿军二十一军赴朝参加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在六十一师卫生队任调剂员、司药等职。1954年回到上海后,举办起神经外科医师进修班及颅脑损伤学习班,培养的医师、学员分布全国各大省市自治区的医学院校、卫生机构,为我国建立起一支队伍庞大,素质优良的神经外科队伍。
1985年11月任上海市房地局职工医院协理员。1955年8月进入上海市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麻醉科。